2017年9月28日星期四

中華民國的出路何在?——對中國泛藍路青先生回應的回應

郭宝胜
中國國內希望在大陸地區光復中華民國的「泛藍」代表人物之一路青先生,對我前段時間的文章《國民黨並不代表中華民國》做出回應,寫就長文《「泛藍」的定義、統獨立場與定位》(見《議報》網站),這篇文章代表了國內部分「泛藍」在臺灣的國民黨問題、統獨問題上的立場。
首先,路青先生同意我文的很多觀點,如目前在臺灣的國民黨已無法代表中華民國、臺灣人民有進行獨立公投的權利等。路文認為:今天大陸人對於中華民國的認同可分為四個層次:制度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政黨和領袖認同。中國「泛藍」是第一、第三個認同。而「國民黨絕對不是大陸『泛藍』的羅馬教廷」,「從連戰來大陸只撈好處,從不提『中華民國』的賣國、賣臺、賣黨行徑來看,我沒有看出國民黨尋回了黨魂」;「中國國民黨並不存在於臺灣,而存在於今天的中國大陸,存在於『民國潮』方興未艾湧動的精神中。丟失了黨魂的國民黨並不代表中華民國」。
就公投問題,路青認為臺灣有進行公投的權利是一個簡單的權利問題(臺灣獨立是公投結果,而不是權利),中國部分「泛藍」對臺獨選項不認同,絲毫沒有侵害到臺灣人基於普世價值的言論自由和憲法保障的政治權利。
其次,路青在統獨問題上與本人有很多分歧,這也反映了中國民間不少人對臺灣獨立的看法。路青認為部分「泛藍」主攻的輿論陣地,並非什麼人權、普世價值等恢宏命題,而是迴應了國家認同和民族主義。「我們的國家認同是中華民國。從法理上講,我們當然不會認同在中華民國憲法還沒有賦予非自由區國民公民權的時候,就由自由區國民公投改變其國號」。也就是說,在大陸地區沒有民主化前,臺灣不應該通過公投實現臺灣的獨立。
縱觀路青先生的回應,其實非常的矛盾,一方面他認為中國「泛藍」對中華民國的認同只是制度認同和國家認同,而制度的基礎在於憲政、人權、民主自由等價值觀,對中華民國憲政制度的認同必然是對其價值觀基礎——普世價值的認同,另一方面路青又高揚民族主義和國家認同大旗,看輕人權等普世價值,認為「泛藍」雖然可以認同臺灣公投權利,但不認同臺灣獨立的結果。
在路青的論述中體現了普世價值與國家統一的矛盾,或者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的矛盾。如果是一個徹底認同人權、自由民主等普世價值的人,他也必然是一個認同自由主義(Liberalism)和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的人。現代自由主義以個人主義(或個體主義)為核心,認為個人是社會和國家的基礎,是整個社會和國家的目的。而國家為個人而設立,國家只不過是實現個人幸福的工具。而國家這個手段工具實現不了個人幸福的目的的時候,眾多個人就有權更疊這個國家。為了生命、財產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眾多個人重新建立一個國家、脫離一個國家,或者不要國家,都是自然的、天賦的權利。個人主義顛覆了國家至上、民族至上的神話,堵塞了一切以集體、國家、民族來進行獨裁和專制的思想和實踐,個人主義也是目前國際社會通行的「人權高於主權」「住民自決權」等原則的政治哲學基礎。
中華民國的價值就在於它具有普世價值、個人主義價值觀上的制度優勢,既然認同中華民國的民主制度,為什麼不認同其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基礎呢?既然認同普世價值和自由主義,為什麼部分「泛藍」就不認同臺灣和西藏、新疆等將來有獨立的權利和可能性呢?如果高揚民族主義、國家統一而輕視普世價值,那麼這個中華民國和中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最終就沒有區別了,而中國「泛藍」存在的歷史必要性也就蕩然無存了。正如我在前文中所寫的:中華民國與臺灣獨立並不矛盾,如果中華民國堅持自由、民主、人權等普世價值,那麼允許臺灣地區實行公投也是應該的。
拋開理論,我們看近年來的臺灣民調,就發現中華民國在臺灣的處境堪憂。去年2014年4月臺灣新臺灣國策智庫召開記者會公布民調,臺灣民眾有58.2%自認是「臺灣人」,37%的人認為「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認為是「中國人」的只有2.3%。民調指出,如果一定要「二選一」,88.4%自認是「臺灣人」,其中20到29歲年輕人更高達93%,只有7.7%認為是「中國人」。在統獨立場上,26.4%支持獨立,56.8%支持維持現狀,10.4%支持統一;若排除「維持現狀」選項,只能選獨立或統一,62.7%支持獨立,20.4%支持統一。
今年2015年1月,根據臺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公布的民調顯示,就長期趨勢來看,臺灣人認同之比例,一直都在穩定上升。1992年首度調查時,僅17.6%自認是臺灣人,1996年首度總統直選後,即從24.1%暴增至1997年的34%;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攀上40%。2008年國民黨再次執政後,兩岸交流的頻繁,反而讓臺灣人認同不斷飆升,09年突破50%,去年更突破60%。至於中國人認同之比例,一開始還維持在20%以上,但在1995年,首度被臺灣人認同所超越,之後就一路探底;民進黨執政之後,跌破10%,國民黨再度執政後,更跌破5%。就統獨立場趨勢而言,傾向臺獨、儘快臺獨比例之加總,在去年底達23.9%,亦創歷史新高;偏向統一、儘快統一共達9.2%,則是史上新低。
另根據多家媒體的最新民調顯示,2016年臺灣總統大選,政黨更疊、民進黨候選人的當選已得到超過半數人的支持。一直主張臺灣獨立建國的民進黨不僅已贏得了臺灣地方選舉,未來也會贏得中央選舉。在這種趨勢下,中華民國在臺灣還能撐多久?中國民間「泛藍」所嚮往的中華民國的出路究竟何在?
但有一個事實無法否認的是:即使民進黨全面掌權,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存在還要維持不短的時間。因為首先民進黨人競選的還是中華民國的公職,蔡英文競選的是中華民國的總統而非臺灣共和國的總統,去年賴清德競選的也是中華民國臺南市的市長而非臺灣國臺南市的市長,這說明中華民國的民主體制還是臺灣島內各黨的起跑線和基礎。另由於中國的威脅、美國和國際社會的態度,民進黨也一定會把「臺灣獨立的實質」用「中華民國的外衣」包裝起來,正如臺灣著名媒體人、政論家楊憲宏先生所言:這兩個有政治衝突的概念如何能共存,還能分進合擊,是民進黨勝選後能否成功執政的關鍵。目前臺灣綠營政治家們現實主義的臺灣定位基本上是「中華民國在臺灣」,中華民國不得不是臺灣人短時間內無法摒棄的歷史傳遞。
但毋庸置疑,中國民間「泛藍」要光復的中華民國與國民黨、民進黨心中的中華民國區別巨大甚至南轅北轍。中國「泛藍」希望以中華民國的模式結束中共專制、在大陸地區重新建立中華民國,在該地區重新落實中華民國的憲政、人權等普世價值。而國民黨的中華民國不僅不是光復大陸,而且是投靠中共、與敵趨同,最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一國一制的政治導向,這個中華民國,已經與中國民間「泛藍」幾乎無交集了。民進黨儘管會讚同和維護中華民國憲政人權等的普世價值,但中華民國對他們來言只不過是一個不得不穿的外衣,隨著天氣轉暖,說脫就脫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是民主憲政下的自然選擇,中國民間「泛藍」只能尊重其權利與選擇。由上分析,我們不得不說,中華民國未來的出路也許只能是光復大陸地區了。
於1912年1月1日宣布正式成立的中華民國是亞洲最早的民主共和國,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為其創始成員國。1912年至1971年間,中華民國被廣泛承認代表中國。中華民國由於對大陸地區無法磨滅的歷史影響,由於其憲政人權、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由於延續其1947憲法及釋憲條款構成的法統及行憲經驗將降低民主轉型的成本,由於其在保護傳統文化、開放西方文化與宗教的文化價值等等諸多因素,對目前仍處在中共專制下的中共國民眾極具吸引力和凝聚力。從近年來如火如荼、方興未艾的「民國潮」「民國粉」「民國憲政派」「泛藍」正說明了中華民國之於大陸民眾,如同迦南美地對於埃及為奴的猶太人一樣,是一個美好的烏托邦。只不過這個烏托邦是向後的、歷史上存在過的理想國。所以在大陸地區光復中華民國,的確會受到眾多中共國正在受苦的民眾、知識分子甚至政治人物的擁護。
在海內外對中華民國頗有感情的華人,也都應把在大陸地區光復民國作為目前的使命。2014年10月海外「民國潮」的領軍人物辛灝年教授與其同仁在美國成立光復民國(大陸)工作委員會,致力於在中國大陸推動國民革命,光復中華民國,建設民主憲政。此舉的確是審時度勢的英明之舉,因為中華民國的民意基礎和政治價值,無疑是在中國大陸。至於如何推動光復大業,在辛教授們的網站上認為光復大陸只能依靠大陸人民的力量,由大陸人民發動國民革命,結束中共專制制度。如此就跟中國海內外民主運動所實踐和探討的方法大相徑庭。
而光復民國(大陸)工作委員會如何處理與臺灣各黨派的關係、以吸取一定的資源和援助呢?目前來看,除了極少數仍具有國民黨早期反共建國精神的人物外,在臺灣的中國國民黨大多數絕不願與光復民國(大陸)工作委員會產生任何關係的,因為國民黨整體早就喪失了在大陸地區光復民國的信心和黨魂。至於民進黨和綠營,由於認識到臺灣的真正自由和獨立與中國民主化息息相關,也由於認同中華民國的憲政人權等普世價值,所以綠營中定然不乏高瞻遠矚者,願意來推動中國大陸的民主化,甚至來推動中華民國光復大陸。如果光復民國(大陸)工作委員會才能真正代表中華民國的未來,那麼在臺灣的國民黨合法性就經不起推敲,所以綠營有必要聯手光復民國(大陸)工作委員會來對付在臺灣的國民黨。
「青海的草原,一眼看不完;喜瑪拉雅山,峰峰相連到天邊;古聖和先賢,在這裡建家園;風吹雨打中,聳立五千年」。正如這首《中華民國頌》所唱的,中華民國的根是在大陸,中華民國的未來,也在光復大陸上。以民主憲政來使那裏的人民「被擄的得釋放、受壓制的得自由」,無疑是中華民國的真正出路,也是中國「泛藍」們的真正使命。
请宝胜喝咖啡 激赏郭宝胜文集 https://www.paypal.me/baoshengGuo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