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30日星期六

蔡英文訪美的挑戰與資本

郭宝胜
繼5月初朱立倫到北京會見習近平,據悉6月初蔡英文將前往華府會見白宮高層人士。國民黨去北京、民進黨去華盛頓DC,這是臺灣政治無法避免的尷尬,是中美兩大國角力臺灣的真實註腳。如何能改變「中美共管臺灣」的現實?如何不單是迎合華府而是說服華府來支持民進黨?如何讓華府支持民進黨的政策保持不變?這些也許是對蔡英文6月之行的更高要求。
4月27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亞太事務資深主任麥艾文(Evan Medeiros)在記者會上,針對蔡英文的「維持現狀」的兩岸論述,說他非常注意蔡的此說法,他認為蔡英文近來對此議題的言論「頗有意思,也非常具有建設性」,也期盼能從蔡英文本人「聽到更多她所說的做法是什麼」。這是蔡英文提出「維持現狀」的兩岸基本原則後,白宮第二次表示肯定。第一次是國務院發言人說的:「我們歡迎臺海兩岸已經採取的降低緊張及改善兩岸關係的步驟,美國鼓勵北京當局和臺北持續已經造成兩岸關係改善的建設性對話。」
從以上可見華府對蔡英文的兩岸論述是基本滿意的,所以蔡之華府行,應是平安無憂之旅。但是鑒於華府的外交政策很多時候是一種「維穩外交」,鑒於國共兩黨也在最大程度地影響華府,更鑒於習近平9月即將訪美,所以,美國對民進黨的態度和對臺政策,也充滿了變數。蔡英文此行如果不能徹底地給美方信靠、不能最大程度地說服華府來支持綠營,那麼此行的成效,就會大打折扣。
眾所周知,美國對臺政策的基礎是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與臺灣關係法》,1972年尼克森總統的《上海公報》、1979年卡特總統的《中美建交聯合公報》、1982年雷根總統的《817公報》都對臺灣不利,因為三個公報一再重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無意執行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政策」。但是1979年的《與臺灣關係法》對臺灣有利:美國反對武力吞併臺灣、美國提供武器給臺灣,尤其在第四條提到:當美國法律中提及外國、外國政府…之時,應包括臺灣在內,而且這些法律應對臺灣適用。
有意思的是,作為美國對臺政策基石的這些文件,本身充滿了自相矛盾。這就難怪美國對臺政策一直以來呈現自相矛盾的搖擺性和不恆定性。當需要臺灣時,就會提《與臺灣關係法》,當臺灣惹麻煩時,就重申三個聯合公報的內容。近年來,中國也通過自己強大的政治、經濟實力在影響著華府,以三個公報要挾華府,使華府的對臺政策左右晃動、搖擺不停。如陳水扁執政後期,由於來自中國的壓力,美國對臺政策空前強硬:2007年6月19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麥考麥克(Sean McCormack)在例行記者會中表示,美國反對任何片面改變臺海現狀的倡議,包括「是否以臺灣為名申請加入聯合國」的公民投票。7月19日,陳水扁總統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申請書遞交聯合國秘書處,8月30日,白宮主管亞洲事務的資深主任韋德寧(Dennis Wilder)表示聯合國會員必須具有國家的身分,臺灣或中華民國目前在國際社會不是一個國家。12月21日 美國國務卿萊絲(Condoleezza Rice)表示,美國不支持臺灣獨立,美國認為臺灣政府決定以臺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是一項挑釁政策,不必要地升高了臺海緊張情勢,對臺灣人民的國際地位提升毫無助益,所以美國反對。而在2012年,美國國務院官員通過英國《金融時報》對蔡英文的臺灣共識及其能否維護臺海穩定表達懷疑,從2012年大選到今天,國務院退休高官如包道格、施藍旗等釋放壓制和恐嚇綠營、維護臺海穩定的言論。這些都說明美國國務院更希望臺海無事、臺獨禁聲。
但作為同為行政當局的國防部,卻一直以來在維護臺灣的利益。據悉,1996年臺灣大選時兩艘航母駛近臺灣,就是由美國海軍部建議的,最終被總統和國會採納。2015年4月1日,兩架美軍F/A-18黃蜂式戰鬥攻擊機迫降臺灣臺南機場,這被專家解讀為美軍向中國傳達美國仍然與臺灣保持軍事合作關系,也對3月30日時解放軍空軍轟-6轟炸機機群在臺灣與菲律賓間的巴士海峽演習,並突破島鏈飛航做出回應。2015年4月27日,美國和日本官員在紐約會晤,修改了雙方的防衛合作指南,擴大了雙邊的防衛合作。共同防衛區域更包括釣魚島和美國的其他夥伴。此新防衛合作被指劍指中國、防衛臺灣。顯然,這一切都是配合美國重返亞洲、維護西太平洋區域穩定的決策,對臺灣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
而就美國憲政實體而言,相對於實用主義的行政當局,美國國會對臺灣是比較友善的。如1980年代臺灣移民配額問題,本來依據《與臺灣關係法》美國國務院就可以決定給臺灣2萬名移民額。但是國務院通知親臺議員,不能給臺灣移民配額。後來戰場就轉到國會,經過臺灣人遊說,索拉茲議員和普裏查得議員在美國眾議院提出給臺灣移民配額的提案,獲得通過。後來參議院也通過此法案。參眾兩院通過後,雷根總統就不得不簽署生效。
又如2008年眾議院第676號決議案,表示美國應該繼續施行和臺灣關係法一致的政策,讓臺灣能向美國購買足以維持臺灣自我防禦能力的國防設備及服務;還有同年眾議院第136號決議案,認為美國政府應該取消對臺灣高層官員,包括臺灣民選總統來美國訪問的限制。正如當年的美國國會臺灣事務議員團主席斯蒂夫.夏伯特表示,在臺灣入聯問題上,國會裏有很多議員和美國行政當局持不同態度。夏伯特議員說:「美國是三權分立的政府,目前行政當局並不支持臺灣取得聯合國會籍,但是在國會裡有很多議員和行政部門有不同的看法,認為聯合國承認臺灣是適當的,基本上目前的情況是,有超過兩千萬人民的看法沒有代表,甚至在聯合國是由對臺灣有敵意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代表」。(註1)
從以上可見,由於美國的權力分立體制、政治的複雜性,美國對臺政策也呈現眾多的不穩定性和搖擺性,這既說明美國外交既是利益外交、維穩外交,也包含人權、住民自決、對抗共產主義等價值理想在內。美國對臺政策的複雜性和不穩定性,就構成了蔡英文訪美最大的挑戰。而此複雜性和不穩定性,也恰恰說明了對美國政府遊說的重要性。蔡英文此去華府,絕不要以為躺在「維持現狀」的安樂椅上就足夠了,而是要加大力氣,讓華府更加堅定地來支持民進黨的當選和執政。
要讓華府明白,要維持現狀,除了未來的臺灣執政黨不宣布臺灣獨立或進行入聯公投外,遏制共產主義中國的吞併臺灣野心、軍事威懾更是重重之重;要讓華府明白,兩岸和平交流固然重要,但中共以和平交流的名義,最終以軟性戰爭的方式統一臺灣,那也絕對不符合美國的利益;要讓華府明白,美國執行重返亞洲的戰略中,臺灣將會成為遏制已經崛起為超級大國的中國的第一島鏈中最重要國家,而國民黨的親中政策只會使臺灣依附甚至歸入中國,這與美國的地緣政治利益的確是背道而馳。更為重要的是,以獨立、自由、民主、住民自決等價值觀立國的美國,不應該單單注視現實利益,更應該尊重臺灣幾千萬公民的人權和民意,一個不尊重臺灣民意的國家,如何作世界領袖呢?
所以,蔡英文此行,除了從地緣政治、美國重返亞洲戰略等角度闡明利害外,也應該從臺灣人自己的安全需要、尊嚴和權利的渴望、普世價值的追求上,對華府、國會、美國社會進行遊說和溝通,讓他們將心比心、理解臺灣人的呼籲和吶喊,讓他們知道臺灣不應該是一個被出賣的臺灣,而是一個亟需保護、扶持和支持的美麗國度。臺灣民意,無疑成為蔡英文訪美的最大資本。
註1:見美國之音新聞:美國會去年通過極少臺灣相關議案
请宝胜喝咖啡 激赏郭宝胜文集 https://www.paypal.me/baoshengGuo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